到訪時間:Summer 2023
很多年未赴高雄了,聽朋友說高雄改變很大,所以便安排了四日遊。我們的旅店在高雄火車站附近,位置很方便。車站周邊仍在施工,混亂可期,但路上流浪漢頗多,令人驚訝。我們來去主要搭乘捷運,沿途韓文和粵語不絕於耳,可見便捷的交通的確對觀光的推動大有裨益。
翌日早上前往旗津。旗津為高雄市的一區,舊名旗後,如今的名字來自日據時代高雄的第一個詩社。旗津漁港海產豐富,為高雄市的漁業中心。港邊海風徐徐,除了各種水上活動之外,還可眺望高雄市區,吸引大批遊客到訪。我們搭捷運再轉乘渡輪,跟著人潮前往老街。沿路吃的、喝的和玩的,令人眼花撩亂。午餐找了一家海產店大快朵頤,果然物美價廉。
旗後教會位於老街上,是長老會在台的第一間教會。英國的馬雅各醫生在 1865年抵達旗後,次年蓋醫館、建教堂。教堂名為打狗禮拜堂,便是旗後教會的前身。宣教士們在醫館招收學生並發給證書,嘉惠百姓良多。我們本以為可以進入教堂參觀,可惜大門深鎖。沿著老街走,很快就來到海邊,這日風和日麗,許多人放起五彩繽紛的風箏。多半的風箏都有著長尾巴,搖曳生姿,但有隻粗胖的黑熊也來湊熱鬧,十分逗趣。星空隧道原為軍事戰備隧道,經整治後,隧道內以星光及彩繪點綴,是遊客的打卡熱點。隧道出口旁便是馬雅各醫生當年登陸之處。這裡有座馬雅各紀念碑,造型包含十字架和天使之翼,碑文記載了馬雅各的事蹟。他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台醫病傳道,令人感佩。
▲往旗津多經鼓山輪渡站。
▲旗後教會成立於1866年。
▲繽紛的風箏裡胖黑熊最逗趣。
▲大傘勝小傘。
▲星空隧道裡人來人往。
▲馬雅各醫生紀念碑。
高雄燈塔又名旗後燈塔、旗津燈塔,在清末即已設立。當時英法兩國要求清廷開放包括打狗(即今高雄)在內的四個通商口岸,為了導航船隻,就在旗後山上建設燈塔。目前的燈塔為之後重建,白色八角形的身軀加上黑色圓形塔頂,特別之處是頂端的風向儀是以中文標出方向,為全台唯一。燈塔位於旗津最高處,繞行一圈可將市區景色盡收眼底,我們也認出高雄最高的85大樓。
之後我們轉往旗後砲台,此處地理位置險要,在清代即已設立砲台。斑駁的紅磚建築呈現歲月的痕跡,門匾上書有「天南」兩字。其實原本的門匾被日軍於光緒年間炸毀,只能依史料得知為威震天南四字。高雄市府修復此地時,刻意只清楚呈現兩字。門的兩旁各有一個以紅磚砌成的囍字,禦敵重地出現這麼歡慶的字,有些不可思議。
▲高雄燈塔。
▲居高遠眺高雄市區。
▲旗後砲台的門柱上有囍字。
▲砲台的基座。
▲回程亦經旗津老街。
打狗於1864年正式開港後,英方將淡水的副領事館遷至打狗,並升格為領事館,成為英國駐台第一個正式領事館。領事館文化園區包括領事館、領事官邸及登山古道,兩棟主體建築則為台灣保存最完整的西方領事館。我們瀏覽了平地設施後,便爬上登山古道。這條長約200公尺的石頭步道連接領事館與領事官邸,沿途有各種植物的標示。原來首任領事史溫侯(Robert
Swinhoe,或譯郇和)除了是外交官,還是博物學家,對台灣的動植物多有研究。官邸過往為領事官員工的住處,紅磚建築帶有拱門的設計,十分典雅。官邸位置絕佳,背山面海,可俯瞰高雄港美景。
文化園區旁即為雄鎮北門砲台,寬敞的城門上面書寫著「雄鎮北門」四個大字,氣勢恢宏。雄鎮北門砲台和旗後砲台相互呼應,共同鎮守高雄港。雄鎮北門砲台的範圍雖比旗後砲台小得多,但我們見到兩門大砲,比旗後砲台空無一砲更有看頭。在月色星光下,位於山頂的高雄燈塔十分顯眼,彷彿伸手便可觸及。
離去時下起雨來,兩位年輕女孩和我們一起在公車亭等候。她們等雨停,我們等車。好在碰上她們,我們才得知傻等的公車已停駛。女孩還熱心指點如何前往火車站。我們依指示前往,走到半路,一輛摩托車停在身邊,原來兩位女孩回到家很不放心,又冒雨出來確定我們沒走錯路。兩位萍水相逢的女孩,居然願意為陌生人如此付出,即使事隔年餘,想起來仍是滿滿的感動!
▲打狗英國領事館。
▲登山古道。
▲領事官邸。
▲官邸旁的海港景色。
▲夕陽西下後的雄鎮北門砲台。
▲守疆衛土的大砲。
▲高雄燈塔彷彿觸手可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