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2014

Day 4: 耶路撒冷考古公園 (Jerusalem Archeological Park)


我們下一站要去往耶路撒冷考古公園,那裡同樣有許多珍貴的考古資料,為聖經的記載提供了佐證。在前往耶路撒冷考古公園的途中,我們行經一條路叫做上行之路,這是從前以色列人去聖殿敬拜走的路,一路上是石頭的樓梯台階,從西羅亞池開始一直到聖殿山。以色列人在一步步往上爬的同時,一邊唱著詩篇裡的上行之詩。

上行之路如今只挖掘出一小段,不過原有的階梯有些仍保存得很好。從路上放置的大圖片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帶著要獻給神的牲畜和農產品,爬著階梯一步步往聖殿前行。在圖片前面保留的幾級台階,更是上行之路原始的階梯呢!

從前以色列人就是走這條上行之路去聖殿,圖片前是原來的台階


考古公園其實和哭牆毗鄰,公園裡的羅賓遜拱門(Robinson’s Arch)是考古的重大發現,它是耶穌時代前往聖殿的主要通道。從這裡的牆墩遺跡,學者們推斷它連接著一條巨大的樓梯,把下面的石街和上面的聖殿山接在一起。對照考古學家畫出來的圖,可以比較清楚這道巨大樓梯和拱門的樣貌。推算拱門的年代,主耶穌必然曾見過它且可能使用過它。而地面上尚留有許多從聖殿塌下來的石頭,很難想像這些亂石的所在曾是商戶林立的大街,當然在聖殿被毀後昔日的榮景便不再了。


羅賓遜拱門的痕跡在牆上,而地面則是昔日的熱鬧大街


近觀羅賓遜拱門之遺跡


紅圈是羅賓遜拱門留下遺跡之處(from Wikipedia)


我們看到一塊石頭上面銘刻著「到吹號的地方,去…」,這塊石頭應是在聖殿山上標示著吹號者該站的地方,好藉著吹號聲宣告安息日的開始和結束。當然原來那塊石頭如今已被妥善收藏,這裡放的是個複製品。往上一望,看到長相各有不同的石頭堆砌在一起,它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年代。倚牆而立,觸手可及的是距今兩千多年希律王時期的石頭,在夏日的陽光下只覺十分溫熱。


石頭上銘刻文字,指示吹號者該站的位置



手撫兩千多年前希律王時期的石頭


我們接著前往考古公園的另一部分,見到牆身有三個封起來的拱門痕跡。對照牆邊聖殿的繪圖後,得知這是戶勒大門(Huldah Gates)。戶勒大門共有兩組,右邊一組有三個拱門,左邊那一組則有兩個,全都通往聖殿山。


戶勒大門共有五個拱門,右三左二


戶勒大門拱門的形狀仍清晰可見


佔地不小的考古公園裡也有些綠樹。


土耳其人建的城牆,圓頂的是Al-Aksa清真寺。


 俯瞰考古公園。


我們還看到根據 16世紀的古老地圖所做的模型,模型當中歐、亞、非三大洲分庭抗禮,位於三個不同的方向,而中間的黑色區塊是耶路撒冷。顯然猶太人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一點倒和咱們華人極為相似。


根據16世紀的古地圖所做的模型,中間的黑色區塊是耶路撒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