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2014

Day 12:威登堡城教堂(Town Churh) + 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


午餐後的景點是路德花園,這裡種植了世界各地來的樹。也許是為了紀念馬丁‧路德「惟獨因信稱義」的主張,花園的正中心用石子舖了個大大的十字架。我們接著前往市集廣場,寬敞的廣場雖位於威登堡市中心,卻一點都不熱鬧。廣場的一面是有著雙塔的威登堡城教堂,另一面的紅白建築實在像極了高級旅店,但卻是市政廳,廣場中央則是馬丁‧路德的雕像。

路德花園


路德花園中石子舖成的十字架


威登堡的市集廣場,前方的雙塔是威登堡城教堂


威登堡市政廳的白牆紅瓦,毫無政府機構的刻板氣息。


馬丁‧路德的銅像矗立在市集廣場


威登堡城教堂又叫聖馬利亞教堂,是全市最古老的建築,建於13世紀。馬丁‧路德經常在此講道,分享宗教改革的信息,而且他和夫人也在此完婚,6名子女均於此受洗。威登堡城教堂高聳的雙塔襯著藍天白雲,景色迷人,教堂邊還有黎巴嫩的香柏樹,這種樹是舊約建聖殿時的重要建材。教堂的大門頗為古色古香,入內後有多幅畫作映入眼簾。祭壇從教改時期一直沿用至今,祭壇上方高掛著耶穌受難的畫像;另外還有幅「最後晚餐」,不過和主耶穌共進晚餐的人並非耶穌的門徒,而是畫家當代的教改領袖們,包括馬丁‧路德。畫家這麼做可能出於好玩,但也可能藉此向教改者致敬,畢竟教改者和門徒一樣為信仰受到逼迫。



教堂襯著藍天綠樹,此樹是黎巴嫩的香柏樹,也是蓋聖殿所用的木料


威登堡城教堂的門口,馬丁‧路德經常在此教堂講道。


教堂的內部景觀,右為我們的德國女導遊。


中間的畫描繪著與主耶穌共進最後晚餐的是宗教改革者,包括馬丁‧路德。


Cranach Haus是馬丁‧路德時期即已存在的印刷店兼畫室,也因為有它,宗教改革的主張和德文聖經可以大量印刷並迅速傳播。為我們解說的是一位詼諧風趣的工作人員,英文不怎麼好,但比手劃腳表情動作很多。他說目前常見的馬丁‧路德和夫人肖像都是在該畫室繪畫的。


▲Cranach Haus馬丁‧路德時代即存在的印刷店


風趣的工作人員解說馬丁‧路德的肖像是在此房間畫的。


最後我們前往著名的諸聖堂,這教堂又被稱為城堡教堂,建於16世紀初。當時威登堡大學也剛成立,這個教堂便成了大學的學術和敬拜中心。也因此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綱張貼於諸聖堂的大門,而非自己經常講道的威登堡城教堂。馬丁‧路德認為天主教賣贖罪券違反真理,並以拉丁文寫下九十五論綱,原意是要進行學術的探討和論辯,沒想到被譯為德文,並在活字版印刷術的幫助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的婚禮在威登堡城教堂舉行,他的葬禮則在諸聖堂舉行,而且這裡也是他墳墓的所在。可惜我們到訪時教堂正在整修,不得其門而入,實在遺憾!


遙望諸聖堂。


諸聖堂的外觀。


諸聖堂的大門是當初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之處


回到柏林的路上,我們在車上看到一些頗具特色的建築物,隨行隨拍,竟也拍了不少照片。首先是柏林勝利紀念柱(Berlin Victory Column),這是為了紀念普魯士在不同的戰爭之中打敗敵人而建。圓柱分成四段,每段的底部都有金色的裝飾,這些其實是敵軍的砲管再鍍金製成;而圓柱的頂端則立著金色的勝利女神Nike

接著是蘇維埃戰爭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蘇聯官兵而建。蘇聯身為同盟國的一員,因對抗軸心國的德國而死傷慘重,特別是19454-5月的柏林戰役,共約有8萬蘇聯軍人喪生。

路上還見到一棟色彩鮮艷的建築,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金黃色澤。這棟建築讓人直覺和文藝有關,果然不錯,這是柏林愛樂交響樂團音樂廳。還有遠遠看到一個U字,也很容易猜到那是柏林的地鐵站。


柏林勝利紀念柱,紀念普魯士在不同戰爭中得到勝利。


蘇維埃戰爭紀念碑紀念二次世界大戰陣亡的蘇聯軍人。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音樂廳


柏林地鐵站。


德國出了很多的音樂家、科學家、工程師,這些都和他們講求精密和邏輯的特性有關,但來德國之前,沒想到這種特性在生活的小細節都表露無遺。我們在餐廳吃飯,發現裝飲料的玻璃杯上竟有著刻度,以確保誠實無欺和一視同仁,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到了超市看到一個色彩繽紛的機器,乍看真像投幣的自動販賣機,但原來不是,這是環保的回收機啦!德國人只要把家裡的瓶瓶罐罐,在買菜時順便拿去超市,從相片中的黑圓圈塞進去然後按一個鈕,機器便會印出一張列出金額的收據,憑單據便可向收銀員領現金。是不是既環保又方便呢?


從喝飲料這等小事都可看到德國人精密的性格。


猜得到這是什麼嗎?不是販賣機喔,是回收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