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2014

Day 13:塞西琳霍夫宮(Cecilienhof Palace)


這一天第一個景點是位於柏林西南方26公里處的波茨坦,我們對這城市的印象多半來自歷史課本裡的波茨坦會議。波茨坦會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已戰敗而日本仍頑強不願投降之際,美、英、蘇三國領袖在波茨坦的塞西琳霍夫宮所舉行,會中為戰後的世界勾勒出重要的藍圖。我們在前往波茨坦的路上,經過一間麥當勞。這家跨國企業在哪裡都看得到,本不足為奇。但奇特的是那亮眼的黃色M字招牌,竟然只有一半,像個拱門,和以往見到的不同。

我們很快就到了塞西琳霍夫宮,這是德皇為太子和太子妃所建的住處,於1915年完工,並以太子妃的名字為名。雖然塞西琳霍夫宮擁有176個房間,但從外觀看並不覺得有那麼大,它一點都沒有宮殿的恢宏氣勢,反而較像鄉間的渡假屋。如今它是個博物館,同時也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二次大戰後德國滿目瘡痍,波茨坦的塞西琳霍夫宮因受損較輕而被選為會議的場所。當時由在德國的蘇聯軍隊負責整理會場,他們在塞西琳霍夫宮門前的綠草上以紅色植物排出個大大的紅星有趣的是德國人一直保留至今。
  
德國的麥當勞M字只剩一半


塞西琳霍夫宮的外觀,綠草地上是代表蘇聯的紅星


其中一棟房子好像長了兩個眼睛,十分有趣。


塞西琳霍夫宮有許多二戰前後珍貴的史料,其中包括我們歷史課本裡的開羅會議照片。開羅會議在二戰打得如火如荼時召開,與會的是中、美、英三國領袖,會後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開羅會議是二次大戰期間所召開的十數次高峰會議之一,而波茨坦會議是在開羅會議之後一年多才舉行。

在眾多史料中有一幀坍塌的橋的相片,這座橋是連接柏林和波茨坦的Glienicke Bridge,在二戰後的冷戰時期,這是西方世界和蘇聯集團交換被捕間諜的地方,故而被稱為間諜之橋。


德國由君主體制邁進為共和國的歷史新頁


開羅會議的珍貴鏡頭,由左至右為蔣中正、羅斯福及邱吉爾。


▲Glienicke Bridge是冷戰時期交換被捕間諜的地方,故被稱為間諜之橋。


太子妃塞西琳霍夫的喜好,可從塞西琳霍夫宮裡廳室的安排及佈置一窺端倪。由於太子妃很喜歡搭乘遊輪,設計師特別將她的早餐室設計得像遊輪的艙房一般。除此之外,她還有自己專用的音樂廳和寫作房。

舉行波茨坦會議的房間有張大圓桌,桌上和牆上仍舊保留了與會三國的國旗。圍繞圓桌擺放了許多張椅子,仔細一看才發現其中三張特別高大且有扶手。原來這三張椅子是三國領袖的座位,它們的與眾不同是用來顯三位領袖的地位。



塞西琳霍夫喜愛乘坐遊輪,所以早餐房也長得像船艙一樣。


太子妃的音樂廳。


簽署波茨坦宣言的房間,有三張椅子較高大具有扶手,是三巨頭的座位


與會的三巨頭是美國的杜魯門總統、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領袖史達林,這裡自然也留存了一些他們珍貴的合照。歐洲戰事結束後英國舉行大選,帶領英國在戰爭中贏得勝利的邱吉爾原以為他領導的保守黨必然得勝,不料卻慘敗給對手工黨,邱吉爾黯然下台。不過數年後保守黨重新執政,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而且還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我們還看到一張照片,是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後的蕈狀雲。照片旁的說明指出,波茨坦宣言已經警告日本若不立即投降,將面臨完全的毀滅。怎奈日本還想藉著蘇聯的暗助,對投降的條件討價還價,結果當然自食惡果,吃下了兩枚原子彈。看了這張相片很感慨,我們在八年對日抗戰中,犧牲的性命真是不計其數,若非原子彈,中日戰爭不知道還要打多久呢!


與會的三巨頭,從左到右是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


邱吉爾贏了戰爭卻輸了選舉。


投放在日本長崎和廣島的原子彈終結了太平洋的戰事


我們離開波茨坦前行經Anhalter Bahnhof,這曾是柏林最重要的火車站之一,它在二戰中被炸毀,只有門面倖存。如今存留的部分仍屹立在原址,用它的殘缺訴說著歷史。


在二戰中被破壞的Anhalter Bahnhof火車站,只有門面倖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