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時間:April 2006
2006年我們參加旅行團,赴星馬旅遊五天。雖說是星馬遊,但多半的時間都在馬來西亞,直到最後一天才赴新加坡待了幾個小時,來去匆匆,算是蜻蜓點水。
到訪時間:April 2007
從開始寫部落格以來,較多內容是有關北美和聖地的景點。既然疫情來攪局,關在家中哪裡都去不了,就趁機整理一下過往資料,也為自己的旅遊歷程留下較完整的記錄。
我們在亞洲的旅行,除了台灣和日本採自由行,其餘多半都是跟團。到訪韓國時,韓流正方興未艾。五天的旅遊主要的景點包括愛寶樂園、南怡島、以及首爾市區。當然旅途中也少不了大啖美食和文化的體驗。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聖路易拱門國家公園座落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區,又名大拱門,被譽為是通往美國西部的大門。這座高達630呎(192公尺)的建築有幾項傲人之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拱形建築,也是西半球最高的紀念碑。和美國其他著名的地標相較,它是自由女神像(高305呎)的兩倍有餘;也比555呎高的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高出一大截。
位在密西西比河畔的聖路易拱門和其周邊的區域,原本稱為傑弗遜國土擴張紀念園區(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於2018年才改制為國家公園。1803年,開國元勛元勳兼第三任總統傑弗遜力排眾議,向法國人購得密西西比河以西到落磯山之間的土地。此舉不但使得美國疆土倍增,也阻絕了拿破崙的勢力進入北美。為了紀念傑弗遜的明智決定和隨後西進拓荒的歷史,拱門在 1963年開始興建,兩年後竣工。自此它便成為聖路易以及密蘇里州舉世聞名的代表建築,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來訪。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庫雅荷加谷國家公園是俄亥俄州唯一的國家公園,位於該州東北部。沿著庫雅荷加河(Cuyahoga
River)的這方綠地,因著河而得名。1974年這裡成立為國家休憩區(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2000年改制為國家公園。園區除了擁有森林、河谷、溼地、瀑布、石灰岩山壁等自然景觀,也和地區發展的歷史息息相關。此外,園區距克里夫蘭(Cleveland)僅半小時車程,離艾克倫(Akron)更只要15分鐘,國家公園與兩個都會區如此接近,是十分罕見的。
園區有許多步道,縴道步道
(Towpath Trail)是最主要的一條。這條沿著昔日的俄亥俄及伊利運河(Ohio
& Erie Canal)而修建的步道,南北向貫穿公園。於19世紀初開通的運河,藉庫雅荷加河連接了艾克倫和伊利湖畔的克里夫蘭,振興了地區經濟,一直到鐵路取代水路運輸為止。之後,廢棄的運河轉而扮演為工業區供水和讓大眾休閒的角色。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印第安納沙丘國家公園位於印第安納州北部,是該州唯一的國家公園。它於2019年升格為第61座國家公園,之前是國家湖岸(National
Lakeshore)。目前美國國家公園的數目已增至63座,若是要論資歷,印第安納沙丘算是小弟弟。園區擁有沙丘、濕地、草原、河流與森林等不同景觀,但最主要的乃是密西根湖南緣的15哩(24公里)湖岸。密西根湖的容量僅次於蘇必略湖,是五大湖唯一完全位於美國境內的。之前我們走訪不少景區都位於蘇必略湖中或湖岸,如今總算來到密西根湖的景區。
我們在公園升格半年後到訪,所以公園的標示牌是嶄新的,和其他國家公園滿有歲月痕跡的標示牌大相逕庭。根據遊客中心展示的資料,美國遊客多半來自附近的州,外國遊客是德國居冠,離五大湖最近的加拿大則屈居第二,而來自台灣的僅有六人。
到訪時間:August 2006
威斯康辛州沒有國家公園,但擁有一個國家級的湖岸和一些頗具知名度的景點,吸引許多人到訪。我們把值得一去的景點和大家分享。
使徒群島國家湖岸(Apostle Islands National
Lakeshore)
使徒群島國家湖岸位於威斯康辛北部,最靠近的城市是貝菲爾德(Bayfield)。21座小島散布在蘇必略湖岸,島上擁有奇特的岩石地形、原始森林和眾多的古老燈塔,被稱為蘇必略湖的寶石(Jewels of Lake Superior)。蘇必略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水質純淨、沿岸風光明媚。之前寫過的大淺灘國家紀念區、皇家島國家公園和彩岩國家湖岸,全和蘇必略湖有關,其他四大湖瞠乎其後。可惜湖的中文名稱乃按音譯,未能表達英文名稱優越之意。
園區最美的景色必須從湖面欣賞,我們在傍晚時分從貝菲爾德搭船遊湖,全程約2.5小時。以前總以為美國中西部一片平坦,多是農地。直到走訪這一區的知名景點才發現,中西部居民其實很享受水上生活,因為一路上見到不少人自駕船隻。遊湖航程的重點是惡魔島(Devils Island),這裡眾多的海穴(sea cave)據說是湖水花了上億年侵蝕而成。赭紅色的岩石上滿是大小的孔洞,實在不得佩服湖水堅持不懈的功效。
使徒群島國家湖岸共有八座燈塔,是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擁有最多燈塔的風景區。除了兩座已經功成身退,其餘六座分布於六座島嶼上,它們全列名於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我們在遊湖時看到了惡魔島和樹莓島(Raspberry
Island)的燈塔。使徒群島國家湖岸每年舉辦燈塔慶祝活動時,會有渡船走訪所有的燈塔。
到訪時間:August 2006
彩岩國家湖岸位於密西根州北部,這段介於繆尼辛(Munising)和大沼澤鎮(Grand Marais)之間的蘇必略湖湖岸長達42哩(67公里),擁有色彩繽紛的沙岩峭壁、浪花拍打的沙灘、俯衝而下的瀑布、鬱鬱蔥蔥的森林等豐富的景觀。美國共有三個國家湖岸風景區,全都在中西部。彩岩國家湖岸是全美第一個國家湖岸,早在1966年即已設立。
我們先赴園區最西端的繆尼辛,這裡設有遊客中心。取得旅遊資訊後,便在林間小徑漫步。園區擁有眾多瀑布,多半都可以步行到達。繆尼辛瀑布(Munising Falls)距遊客中心步行僅幾分鐘,水量不大。順路而行來到眺望點,遙望著名景點礦工城堡(Miners Castle),弧形的山壁聳立在碧綠的湖中,湖面還有兩艘小艇點綴。再往前行到另一個眺望點,礦工城堡平坦的頂端近在眼前。我們接著又去了礦工沙灘(Miners Beach)和礦工瀑布(Miners Falls),礦工瀑布雖不如之前的繆尼辛瀑布高,氣勢卻大了許多,是園區水量最豐沛的瀑布。一連串的景點均以礦工為名,引人好奇。原來18世紀有位英國人率礦工來此開礦,結果礦未開成,名號卻留存了下來。
到訪時間:August 2006
很多人知道黃石是美國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天生麗質難自棄,景觀豐富多元,雖然地處偏遠卻早就受到肯定。但知道第二座國家公園的人大概就少了,答案並非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熱門景點,而是位於密西根州的麥基諾島。這座島在1875-1895年曾是國家公園,成立的時間只比黃石晚三年。不過之後在密西根州州長的要求下,公園移交給該州管理,麥基諾島也轉而成為密州的第一座州立公園。
麥基諾島位於密州北部,五大湖的休倫湖上。麥基諾意即大烏龜,印第安原住民認為這島狀似大烏龜,故以之為名。歐洲移民紛至沓來後,此地曾是毛皮貿易的交易站。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軍在島上建立麥基諾碉堡 (Fort Mackinac),百餘年後,碉堡不再有軍事用途而關閉。今日的麥基諾島是著名的度假勝地,充滿了懷舊的古典風情。從19世紀末開始,島上便禁行機車和汽車,所以在這裡聞不到車輛排放的廢氣,也聽不到車子引擎聲,取而代之的是達達的馬蹄。島上的交通工具只有馬車和自行車,慢悠的步調再加上努力保留的歷史建築,彷彿時光倒流。也因為這座島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全島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要前往皇家島國家公園,其中一個選擇是在銅港(Copper Harbor)上船,所以我們前一晚便在此投宿,從皇家島回來後又多留了一晚。銅港位於密西根西北角,是五大湖區的度假勝地。它也是美國41號公路的起點,這條南北向的要道穿越9個州,以邁阿密為盡頭,全長近2,000哩。這條公路行經農田、森林和蘇必略湖畔,風光明媚,有些路段早在南北戰爭時期即已修築。
人口僅百餘人的銅港,晚餐倒有極佳的選擇。Harbor
Haus Restaurant依偎著蘇必略湖,據說是當地的地標。我們一進餐廳便被領往窗邊的座位,正好可以觀景。這裡的餐點美味可口,服務親切,很值得推薦。餐廳數十年以來有個特殊傳統,每晚從6:00
到6:30,服務生便會消失。因為他們會列隊在湖邊,跳舞歡迎從皇家島國家公園回來的客船。
由高處俯瞰銅港,鬱鬱蔥蔥的樹林中,是著名的芬妮戶湖(Lake Fanny Hooe)。芬妮戶是年輕貌美的女性,有許多美麗的故事在當地流傳。芬妮戶湖畔零星的木造建築,便是我們棲身之處。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皇家島國家公園的港口除了前一篇寫的溫迪哥(Windigo),還有位在東北方的岩港(Rock
Harbor)。我們從密西根州的銅港(Copper
Harbor)搭乘皇家島皇后四號(Isle
Royale Queen IV)前往,航程約3.5小時,來回票價每人136美金。清晨,我們在碼頭準備登船,看到三隻水鴨徜徉湖上,牠們排成一列,就像排隊的旅客一樣。
沿途舉目四望,除了湖水還是湖水。由於航行時間較久,多半的乘客欣賞一會兒湖景就進船艙養精蓄銳。終於皇家島映入眼簾,遠遠看到岩港小屋(Rock
Harbor Lodge),是公園裡的住宿設施。岩港的設備比溫迪哥齊全,除了湖畔小屋還有餐廳。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皇家島國家公園擁有國家公園系統最少和最多的兩項紀錄──它是美國相連的48州中,到訪人數最少的國家公園,但它同時也是所有的國家公園裡,最多人重遊的。這個公園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且前往公園的交通費偏高,以致到訪人數最少,2019年僅有兩萬多人到訪。但最多人重遊,足證它的魅力非同小可。
這座國家公園位於蘇必略湖,除了湖中最大的皇家島(Isle Royale)、還包括鄰近的四百多座小島和附近水域,而水域約佔公園面積四分之一。按地理位置而言,它其實比較靠近明尼蘇達州,就在大淺灘國家紀念區旁,但卻隸屬於密西根州。要前往這個公園只能搭水上飛機或是乘船,一般人大概只能選擇後者。園區僅有兩個港口供船隻停靠,遊客中心亦分設於這兩地。溫迪哥(Windigo)位於島的西南,岩港(Rock Harbor)則位於東北。想從溫迪哥登島,必須從明尼蘇達州搭船;岩港則必須從密西根州。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明尼蘇達州除了擁有之前介紹的航行者國家公園,還有和該公園極為相關的大淺灘國家紀念區。紀念區的中文譯名在網上寥寥無幾,且都不甚理想。Portage的意思是兩個水域中的旱地或淺灘,小船過不去,只能靠船員扛過去。而船隻和貨物的搬運,便成了第二層意思。這個紀念區位於明州東北角的蘇必略湖畔,距美加邊界很近。在法國貿易商抵達之前,此地早已是印第安原住民的交易點之一。貿易商拿東自蒙特婁而來的物資,換取來自北方的毛皮,而雙方貨物的水陸運送,則仰賴吃苦耐勞的航行者。長達三千哩的路程有上百個淺灘,最大的便是大淺灘。從1784年起,當時全球最大的毛皮貿易商北西公司(North West Company)將總部設於大淺灘,之後年度的夏季交易會便成了各方參與的盛事。
北西公司在此地曾擁有十餘棟建築,除了辦公處,還有倉庫、廚房等。隨著總部他移,交易不再熱絡,1821年此處便停止使用。1958年這裡設立為國家紀念區,數年後更列名於國家史蹟名錄。為了讓後世了解在此發生的歷史,園區重建了部分建築,並有身穿當年衣著的導覽員解說,遊客也可藉此體驗18世紀後期先民的生活。
我們在下午三時許抵達紀念區,園區入口的告示牌看來飽經風霜。如茵綠地上是依法國殖民風格而建的大廳(Great Hall),加拿大雁在草地上悠閒踱步。大廳是當年最重要的建築,貿易商白天在此談生意,晚上在此用餐。到交易會的最後一晚,商人更在此狂歡作樂,航行者和印第安原住民則在外面大肆慶祝。第二天大家分道揚鑣,預備來年的交易會再次聚首。大廳的擺設和用品都不馬虎,餐桌上的餐具讓我們十分好奇。咦?怎麼那時用的叉子和現在不太一樣?不過現場的導覽員並非專家,含糊其詞便不了了之。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我們此次遊湖旅的範圍除了卡比托格馬湖,還遠征了納馬肯湖(Namakan
Lake)。船家在納馬肯湖畔停泊了兩次,兩個地方均擁有名列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的歷史遺跡。我們第一次上岸是在史蒂芬斯島(I.
W. Stevens Island),看來平凡的島嶼其實有著不凡的歷史,在20世紀初,此地便是一間伐木公司的度假處。後來挪威移民史蒂芬斯買下小島,冠上他的名字,在30年代還對外營業,讓人來此度假。史蒂芬斯結束營業後,仍獨居在島上。他在此遁世隱居,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共約50年,到九旬高齡才遷居他處。有趣的是當初他搬來此地是因健康問題,結果他享年104歲才離世。
第二個停泊點是水壺瀑布歷史區(Kettle Historic District)。多年前納馬肯湖的湖水流入多雨湖,因地勢的落差而產生了瀑布。如今瀑布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水壩。水壩橫越美加國界,兩國各擁一半。水壩橫越美加國界,兩國各擁一半。在曲折蜿蜒的美加邊界上,有某些地點是美國在加拿大以北,觀景台即為其中一處。觀景台旁的告示牌述說了早期航行者鮮為人知的辛酸。當年他們划著獨木舟,航行四千哩水道運送物資,我們眼前的水道是他們必經之路,而這條路線後來也成了美、加國界的一部分。為了紀念這些航行者,國家公園便以他們為名。
到訪時間:August 2019
美國著名景點系列以國家公園為基礎,同時涵蓋公園附近的名勝。之前已經分區介紹了峽谷圓環、西岸縱橫、大西北區,這三大景區總計30多個國家公園和許多其他景點。現在要介紹第四個景區──中西部。我在美國的西岸、中西部和東部都住過,對中西部最有感情,因為那是我最先落腳也是待得最久的地方。印象裡中西部幾乎都是平原、湖泊和河流,沒有什麼大起大伏的高山深谷,但原來這一區也有幾座國家公園,而且多與美國歷史的發展有關。
航行者國家公園位於明尼蘇達州最北方和加拿大交界處,公園的名字乃為紀念18-19世紀在此進行毛皮交易的法裔加拿大人,他們是最早在這地區水域航行的歐洲移民。由於公園的名稱較難翻譯,使得公園有著五花八門的中文譯名。這是一座以水上活動為主的國家公園,不少遊客特地來這裡划獨木舟或垂釣,而要瀏覽園區的500多個島嶼和655哩海岸線,也必須搭船。想參加公園提供的遊湖旅必須打電話而不能網上預約,對遊客較為不便。
到訪時間:Nov. 2019
達文西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舉世聞名,描繪耶穌與12位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的情景。晚餐後不久祂便被羅馬兵丁逮捕,之後便被釘死在十字架。最後的晚餐是耶穌生平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四卷福音書均有記載(馬太福音26:17-30;馬可福音14:12-26;路加福音22:7-23;約翰福音13:21-30)。
馬可樓(又名最後晚餐樓Room of the Last Supper)位於耶路撒冷錫安山上的舊城牆外,一般認為是最後晚餐的地點。馬可樓在12世紀由十字軍重建為兩層樓的小教堂,16世紀土耳其人把馬可樓變成回教清真寺,且在二樓增建了祈禱的壁龕。馬可樓如今僅餘空蕩的廳堂,廳內有個很有意義的擺設,用橄欖葉、麥子和葡萄砌成。這些材料全是以色列的農作物,也都常出現在耶穌的比喻中。房柱上方的石雕是鵜鶘,據說牠們在饑荒時會自撕己肉餵食幼鳥,象徵耶穌為世人捨命。
到訪時間:Nov. 2019
我們此次在以色列的行程由最南邊開始,一路向北直到該撒利亞腓利比,再折返位於中部的耶路撒冷。雖然在耶路撒冷也參觀了不少景點,像是橄欖山、客西馬尼園、哭牆、花園塜等,但大部分已經涵蓋在之前的聖地遊記,便不再重複。最後這兩篇就介紹耶路撒冷和附近未寫過的景點。
聖經記載,耶穌在畢士大池旁醫治了一個癱了38年的病人,讓他得以行走(約翰福音5:2-9)。畢士大池位於耶路撒冷的羊門附近,一般相信,多年前人們獻祭用的牲畜便是從羊門帶入聖殿。從16世紀開始,土耳其統治者又將羊門稱為獅子門。根據聖經尼希米記,耶路撒冷共有10座城門,羊門為其中之一。它的左右城牆上各有兩隻豹的浮雕,但常被誤認為獅子。許多個世紀以來,畢士大池被埋藏在碎石瓦礫堆中。考古學家在19世紀挖掘出畢士大池後,發現它的面積相當大。池的四邊有長廊圍住,中間則有另一條長廊將池隔為兩半,和約翰福音的記載脗合。畢士大池曾幾度易手,周圍的建物也由希臘羅馬神廟改為不同的教堂。今日教堂雖然已毀壞,但留存的高聳柱子拔地而起,讓人得窺昔日建築的樣貌。深入古教堂遺址最底端回望,團友的身影十分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