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2014

Day 13:塞西琳霍夫宮(Cecilienhof Palace)


這一天第一個景點是位於柏林西南方26公里處的波茨坦,我們對這城市的印象多半來自歷史課本裡的波茨坦會議。波茨坦會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已戰敗而日本仍頑強不願投降之際,美、英、蘇三國領袖在波茨坦的塞西琳霍夫宮所舉行,會中為戰後的世界勾勒出重要的藍圖。我們在前往波茨坦的路上,經過一間麥當勞。這家跨國企業在哪裡都看得到,本不足為奇。但奇特的是那亮眼的黃色M字招牌,竟然只有一半,像個拱門,和以往見到的不同。

我們很快就到了塞西琳霍夫宮,這是德皇為太子和太子妃所建的住處,於1915年完工,並以太子妃的名字為名。雖然塞西琳霍夫宮擁有176個房間,但從外觀看並不覺得有那麼大,它一點都沒有宮殿的恢宏氣勢,反而較像鄉間的渡假屋。如今它是個博物館,同時也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二次大戰後德國滿目瘡痍,波茨坦的塞西琳霍夫宮因受損較輕而被選為會議的場所。當時由在德國的蘇聯軍隊負責整理會場,他們在塞西琳霍夫宮門前的綠草上以紅色植物排出個大大的紅星有趣的是德國人一直保留至今。

11/14/2014

Day 12:威登堡城教堂(Town Churh) + 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


午餐後的景點是路德花園,這裡種植了世界各地來的樹。也許是為了紀念馬丁‧路德「惟獨因信稱義」的主張,花園的正中心用石子舖了個大大的十字架。我們接著前往市集廣場,寬敞的廣場雖位於威登堡市中心,卻一點都不熱鬧。廣場的一面是有著雙塔的威登堡城教堂,另一面的紅白建築實在像極了高級旅店,但卻是市政廳,廣場中央則是馬丁‧路德的雕像。

11/07/2014

Day 12:路德之家(Lutherhaus)


我們的旅程進入第12天,這一天要前往威登堡(Wittenberg)。威登堡位於柏林西南方約160公里,它是馬丁‧路德終老之地,也是他開始宗教改革的地點,在教會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實威登堡的正式名字是Lutherstadt Wittenberg,意即路德之城威登堡,據說這是德國所有的城市之中,惟一以個人名字來命名的。德國歷史上出名的音樂家、文學家和科學家不計其數,但無人和馬丁‧路德一樣享有此等殊榮

威登堡的人口約5萬,街上行人稀稀落落,有種靜謐的美感。身為天主教修士的馬丁‧路德,在威登堡完成了博士學位,並成為大學的神學教授。他所居住的地方原屬奧古斯丁修道院,馬丁‧路德在此鑽研真理,寫下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最後並終老於此。如今這裡已改稱路德之家,除了保留許多馬丁‧路德生前的物品,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改教歷史博物館,聯合國文教組織更將這裡列為世界遺產。

11/04/2014

Day 11: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 + 德國國會(Reichstag Building)


參觀完了柏林圍牆後,下一個景點是布蘭登堡門。布蘭登堡門建於18世紀,最初是為了紀念連年戰亂後得來不易的和平,門頂上放的是希臘和平女神的雕像。經過了不同年代和諸多的歷史事件,如今門頂上的塑像則是希臘神話的勝利女神Nike布蘭登堡門見證了數百年的滄桑,其象徵意義也隨著時代而改變,先是和平,繼而勝利;冷戰時它象徵著東西德的分裂,冷戰後它又象徵著東西德的統一。

我們的遊覽車停在布蘭登堡門的背面,遠遠就可看到氣派的建築共有5個通道。正中的那個最為寬敞,從前只有普魯士王室的人得以使用,市井小民只能用旁邊的通道。從通道中還可清楚看見柏林電視塔。門頂和12根柱子之間有著浮雕,雕刻多以戰爭為主題。門頂更有勝利女神駕著馬車,可惜因為角度,照不到女神全貌。不過這些馬兒還真栩栩如生,抬頭仰望,真覺得4匹馬將一躍而下!

10/30/2014

Day 11: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 柏林圍牆(Berlin Wall)


我們結束了在義大利的行程,前往柏林。柏林被譽為歐洲最綠的首都,從上空俯瞰,果然是綠油油的一片,名不虛傳。一到市區便看到著名的柏林電視塔,此塔建於1960年代,當時東德政府想建立廣為人知的地標,於是便建了這座東西德境內最高的建築。殊不知在太陽照射之下,電視塔的球體中央便有個十字架閃閃發光,而這並非建築師的設計。無神論的共產國家為宣示國力而建的地標,結果卻宣揚著基督信仰的標誌,實在奇妙!

10/23/2014

Day 10:人民廣場(People’s Square)


我們在傍晚時分來到了羅馬的人民廣場,這個廣場和之前我們前往的聖彼得廣場氣氛很不一樣。聖彼得廣場除了佔地廣闊之外,宗教和文藝氣息較為濃厚;而人民廣場雖也不小,但似乎比較融入市井小民的生活。這裡過去幾個世紀一直是公開處決的地點,直到19世紀才停止。

廣場的正中央和聖彼得廣場一樣,矗立著來自埃及的方尖碑。其實羅馬是全世界擁有最多方尖碑的城市,其中多數來自埃及。想想在交通不便的時代,還大老遠從埃及運來這些石碑,真得要大費周章!人民廣場的方尖碑座底還有4個埃及獅子造型的噴泉,許多人坐在階梯上享受夏日的午後。廣場旁有兩個教堂並肩而立,它們長得幾乎是一模一樣,好像雙胞胎,想必時常有人分不清楚。

10/21/2014

Day 10: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參觀完了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汀教堂,我們來到座落於西斯汀教堂旁邊的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梵蒂岡著名的地標,佔地廣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可容納6萬人。許多人相信彼得在羅馬殉道,而他的埋葬處也成了後來許多教宗的墳墓所在。原本的聖彼得大教堂是在君士坦丁資助下,興建於彼得的墳墓之上。在16世紀天主教又在原堂的基礎上擴建,聖彼得大教堂便成了目前的風貌,至今教堂底層仍保有多任教宗的墳墓。

聖彼得大教堂除了是信仰重地,也充滿了文藝氣息,在此可觀賞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教堂前面是碩大無朋的聖彼得廣場,據說廣場可容納50萬人。廣場中央立著來自埃及的方尖碑,此碑重達500多噸。廣場是由著名藝術家貝尼尼所設計,不過在他接手設計之前,方尖碑已立在該處百餘年了。

7/30/2014

Day 10: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 + 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


自從知道某些世界名畫被收藏在梵蒂岡的西斯汀教堂,對這個教堂便心生嚮往,這一天總算來到啦,我們接著就是要去梵蒂岡教廷!我們從梵蒂岡的外牆便開始排隊,很慶幸這一天的遊客不多,毋需久候。梵蒂岡位於義大利羅馬市,是非常罕見的國中國。它是世上土地最小、人口最少的主權國家,人口僅有800多而已,但是因為它是天主教的信仰中心,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梵蒂岡有幾個著名的景點,除了前述的西斯汀教堂之外,還有梵蒂岡博物館和聖彼得大教堂。這幾個景點藏有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來到這裡便如同享受視覺和心靈的豐盛饗宴。梵蒂岡博物館的中庭有個巨型的松果,而這廣場亦以此為名。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最中央金色的大球,球體中間嚴重破裂,這是在控訴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嗎?另一處有個凱撒大帝的頭像,據說是從別的地方「回收」過來的。

7/28/2014

Day 10:米爾維亞橋(Milvian Bridge) + 聖天使堡(Castle of the Holy Angel)


這一天是我們在義大利行程的最後一天,首先要參觀的是位於台伯河上的米爾維亞橋。公元第4世紀時,君士坦丁在這裡打贏了重要的一仗,使得羅馬從四人分治的局面邁向統一。根據歷史的記載,君士坦丁在戰役中見了異象,得知自己的軍隊在基督徽號下將會獲勝。後來果然君士坦丁的軍隊以少勝多,敵軍領袖溺斃於台伯河中。羅馬在君士坦丁的手中江山一統,史家認為君士坦丁便因此歸信基督,而羅馬帝國從此亦停止了對基督徒的迫害。

這座橋建於公元前2世紀,歷史久遠。漫步在這古老的橋上,舉目只見行人和單車在上經過。近年來受到暢銷小說及其同名電影之影響,米爾維亞橋也平添了幾許浪漫氣息。許多夫妻和情侶紛紛來到此地,把情鎖鎖在燈柱上,再把鑰匙拋在台伯河裡,象徵此情不渝。為了避免橋的負荷太重,這些情鎖還必須定期清理。

7/25/2014

Day 9:萬神殿(Pantheon) + 司法宮(Palace of Justice)



萬神殿最早興建於公元前1世紀,原本是供奉希臘羅馬神話裡的神祇。到了第7世紀時,這棟建築被羅馬皇帝獻給教宗,於是它便改為天主教堂,也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文藝復興時期,這教堂被用來作為偉大人物的公墓。至今它是古羅馬時期的建築物中,保存最好的之一,也是羅馬著名的景點。不過可能它正式的名字太長太不好唸,多半的人還是稱呼它為萬神殿。

7/24/2014

Day 9:許願池(Trevi Fountain) + 西班牙廣場(Spanish Square)


參觀完古羅馬廣場後,接著要去填飽肚腹,我們在前往餐廳的途中看到一些頗有特色的建築。首先是元老宮(Senatorial Palace),它是卡比托利歐廣場周邊的建築之一,目前為羅馬市政府所在。這個廣場是鼎鼎大名的米開朗基羅所設計,費時3個世紀多才完工。遠望元老宮實在不得不為它的氣派所震懾,沿著寬闊的階梯而上,會看到CastorPollux這孿生兩兄弟的雕像。傳說中這兩兄弟建立了羅馬,但他們其實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我們又再經過之前提到的維托里亞紀念堂,的確很像結婚蛋糕,這次總算從正面經過,可以拍攝到蛋糕的全貌。值得一提的是,羅馬的飲用水不是放一台飲水機在路邊,而是頗具巧思地從動物雕像嘴中噴出。

7/21/2014

Day 9: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


我們接著前往古羅馬廣場,它是古羅馬時的市中心,當時重要的建築全在這裡。來到羅馬,只覺進了超大的露天博物館,處處皆古蹟,走到這一區,這種感受尤其強烈。這個長方形的區域滿是傾牆頹瓦,而義大利人也任由它們攤在那裡,呈現最自然的風貌。如果在台北或香港的市中心有這麼一大片地滿是古蹟,很難想像當局會如此處置。

古羅馬廣場離提多凱旋門很近,我們看到一些神廟,分別拜不同的神祇。這些神廟有的後來改為教堂,建築物也因而維持得較完整;有些則因年代久遠欠缺修繕,僅留下幾根石柱證明它們的存在。

7/18/2014

Day 9:宮殿山(Palatine Hill) + 提多凱旋門(Arch of Titus)


宮殿山是羅馬最為古老的部分之一,它的義大利文是Palatino,這個字影響了好幾國語言。「宮殿」一字的英文Palace、法文Palais,都是從這個字衍生而來。宮殿山是羅馬城市發展的起點,公元前1-6世紀便有富有人士居住在此,之後更有些皇帝在此建立皇宮,直到今天都還可看到奧古斯都、提庇留以及多米田幾位皇帝的皇宮廢墟。

7/14/2014

Day 9:羅馬競技場(Coliseum) + 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


好萊塢很多講到古羅馬帝國的大片,都少不得有羅馬競技場(或稱鬥獸場)的場景。當時羅馬人的娛樂之一便是將罪犯和野獸放在一起,讓彼此鬥個你死我活。這些所謂的罪犯其實有許多人並未犯什麼罪,他們是為信仰受逼迫的基督徒。

我們這天的第一個景點就是羅馬競技場,車行途中也經過一些著名的地方。首先我們行經台伯河,從小在地理課本讀到它是羅馬的重要水源。看見台伯河的同時,遠遠也望見了梵蒂岡羅馬教廷。走走又看到一座宏偉的建築物,我們的羅馬導遊稱之為「白色結婚蛋糕」。可惜車在行進之中,只照到蛋糕的側面。這是維托里亞紀念堂(Altar of the Fatherland),是為了紀念義大利統一之後的第一位君王而建的

7/09/2014

Day 8:聖保羅大教堂(Basilica of S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若要票選世界上最家喻戶曉的著名教堂,相信這些教堂很多都位於義大利,而聖保羅大教堂也必然名列前茅。聖保羅大教堂的全名其實是城外聖保羅大教堂,因為它建築在古羅馬的城牆之外。使徒保羅為了信仰,於公元67年被處以斬首的極刑。到第4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保羅的埋葬處,建造聖保羅大教堂以資記念。許多個世紀以來,聖保羅大教堂歷經了擴建、火災和重建,目前的樣貌是19世紀完工的建築,不過內部保留了許多年代久遠的部分

從大老遠就看到這棟宏偉的建築,長廊的柱子乍看還數不清有多少。仰頭望向建築的最高點,真覺得仰之彌高,自己好渺小啊!

7/04/2014

Day 8:羅馬地下墓穴(Catacombs of San Callisto in Rome)


結束了在以色列的參觀後,我們展開歐洲的行程。第一站來到義大利羅馬的San Callisto地下墓穴。羅馬附近有至少40個像這樣的古老地下墓穴,有些直到近代才被發現。這種地下墓穴始於公元第2世紀,當時的基督徒為信仰受逼迫,需要秘密埋葬。羅馬是建於火山岩上的城市,火山岩柔軟好挖掘、遇見空氣又迅速硬化的特性,使得地下墓穴易於進行。地下墓穴對於基督教的歷史和藝術史的研究,都是寶貴的資產。


我們路上經過其他地下墓穴,入口向著馬路

7/03/2014

Day 7:約帕(Jaffa/Joppa)


聖經裡有段很戲劇化又充滿張力的記載──先知約拿不願執行神交代的任務,竟然往相反的方向跑,結果登船後遇見狂風大浪,被大魚吞進腹中。約拿在魚腹中三天三夜,終於悔改,完成使命。先知約拿上船的地方就是約帕,也就是我們的下一站。約帕是以色列最古老的海港之一,我們一進這個城市就看到一隻大魚的雕塑,頭上還噴出水來,很明顯是條鯨。其實聖經並沒有說明那條吞約拿的大魚是何種魚 ,只不過按人的想法,必須是體積龐大的魚,才能夠腹裡容人吧!

這個雕塑讓人想起吞了約拿的大魚

7/01/2014

Day 7:拿撒勒(Nazareth)


拿撒勒位於以色列北部,它在主耶穌的時代因為沒有著名的舊約或歷史事跡,人口亦不多,所以被人輕看。約翰福音1:46拿但業的評語:「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麼」,反映了當時的人對拿撒勒的普遍看法。雖然如此,拿撒勒在新約卻屢被提及,耶穌便成長於拿撒勒。而且,這裡也是馬利亞的家鄉。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報喜信,告訴她將從聖靈感孕,這件事也發生在拿撒勒。今天的拿撒勒是以色列北部最大的城市,居民以阿拉伯族裔居大多數。

拿撒勒有個著名的天使報喜堂(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根據天主教的傳統,堂址便是馬利亞未婚時的住處,也就是天使報喜的地方。教堂的外觀頗令人印象深刻,淺色的牆身刻了一些畫,最上面是天使和馬利亞,第二層刻了四福音的四位作者。教堂的銅門也有講究,上面的浮雕是主耶穌的生平大事記,從出生、傳道到受死、復活。銅門的門楣和門框都有雕刻,左邊刻的是列祖和先知,右邊則是門徒和使徒

6/30/2014

Day 7:但城廢墟(Tel Dan)


這一天是星期六,也就是安息日。猶太人按律法在安息日不能作工,至於何謂作工呢,這就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說不能開火煮飯,因此飯店就只供應冷食,或是只提供預先準備放著保溫的食物。而安息日不能按電梯,所以飯店就有電梯設定好了,在每一層樓都自動停。

6/25/2014

Day 6: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


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球地勢最低的淡水湖。咦?它究竟是海還是湖?其實論它的面積,只能算是湖,但在乾旱無水之地,小小的池塘可能都被算是湖,而湖就升級成為海啦!加利利海在以色列便是這種情形。我們來聖地旅遊,在車上常常有益智問答,問題不外乎是景點的背景知識,或是聖經的記載。其中有一題便是「加利海在聖經中有何別名」,答案是「提比哩亞海和革尼撒勒湖」,被我搶答得分!

加利利海在新約裡經常出現,主耶穌很多服事都在加利海邊。祂在此呼召門徒、施行神蹟,並在附近的山上教導登山寶訓。聖經中有些門徒以打漁為業,這一帶就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來到加利海邊,海面平靜無浪,岸邊有些攤檔在做生意。看到一種水果長相奇特,外皮黃綠帶點紅,上面還佈滿小黑點。一問才知是仙人掌的果實,叫做Sabra,又叫Prickly pear fruit其實就是一種帶刺的梨類水果。有趣的是,Sabra一字也指生於以色列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就像這種水果一樣,外表堅強帶刺,內在柔軟甜美。

6/24/2014

Day 6:迦百農(Capernaum)


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北岸,這個地名在新約裡多次出現。主耶穌在此地醫病、趕鬼、呼召門徒,所以迦百農可說是主耶穌傳道的中心地點。今日迦百農已成了廢墟,但仍保有了耶穌時代以及之後數世紀的許多遺跡,其中包括了第4世紀的猶太會堂。其實這會堂是建造在主耶穌時代的猶太會堂遺跡之上,所以它底部的石頭的歷史更加久遠。

迦百農是耶穌傳道、事奉的中心地點

6/23/2014

Day 6:五餅二魚堂(Church of the Multiplication)+ 彼得受職堂(Church of the Primacy of St. Peter)


五餅二魚堂位於Tabgha,即加利利海的西北岸。顧名思義,這座教堂是為了記念主耶穌用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而建立。教堂四周頗為僻靜,很適合在此默想禱告。

五餅二魚堂外觀

6/22/2014

Day 6:五餅二魚餐 + 八福山(Mount of Beatitudes)


來聖地旅遊很多時候都會安排一頓五餅二魚餐,這當然是記念主耶穌用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在離開約但河之後,大家飢腸轆轆,迫不及待要品嚐五餅二魚。在等候時發現,這家專營五餅二魚餐的餐廳連牆上都掛著五餅二魚的擺設。好不容易食物上桌,每人可獨享一條魚,而餅則是無限量供應。這種魚長得就像台灣的吳郭魚,味道也差不多,不過這裡叫它為彼得魚。我們在08年來聖地時在別的餐廳也吃過,好像這裡都是用油炸來烹調,魚肉鮮美,沒有土味。

餐廳專賣五餅二魚餐,擺設亦反映出這點

6/20/2014

Day 6:約但河(Jordan River)


約但河位於以色列和約旦的邊界,將兩個國家分隔開來。我們行經以、約邊境時,還看到了和平島。1994年以、約兩國的和平協定便是在此地簽署,當時美國的克林頓總統亦在場見證觀禮。

Day 6:耶利哥(Jericho) + 試探山(Mount of Temptation)


這一天我們的第一站是耶利哥,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有些人甚至說它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新舊約聖經都曾提到它的名字。申命記34:3提到耶利哥是棕樹城(city of palm trees),果然我們在沿路看到不少屬棕櫚科的椰棗樹。導遊特別告訴我們有舊種和新種,原來舊種比較瘦高,只有少少的葉子在頂端;新種則比較矮胖,有葉子的部分佔了樹的高度一半。

舊種的椰棗樹比較瘦高。

6/19/2014

Day 5:死海(Dead Sea)


下一個行程是我們聖地遊最輕鬆的一部分──死海。小時候物理課講到比重時,就提到死海。老師說死海又稱鹽海,是全球比重最高的湖泊,人在死海均可輕易漂浮。死海有幾項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低的湖泊,也是最深和鹽度最高的鹹水湖。它因為含鹽量太高,魚類等無法在其中存活,因而得名。

我們結束了在馬薩大的參觀後,先來到以色列的特產店。這裡賣的以色列特產很多都和死海相關,因為死海除了含鹽量極高之外,還富含鎂、鈉、鉀等礦物質,加以提煉後便成了女士們的護膚聖品。在店裡有一根高高的鹽柱,是由一塊塊的鹽餅所堆成,讓人不禁想起聖經裡的鹽柱。創世記19章提到,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座城市罪惡滿盈,耶和華神要毀滅它們,只有城中的義人可以存留。但羅得的妻子卻違反神的吩咐,離開時回頭望了一眼,結果立時成了鹽柱。根據創世記14:2-3的記載,這兩個罪惡城市就位在死海附近,所以在這裡看到鹽柱也自有道理。

6/18/2014

Day 5:馬薩大(Masada)


薩大位於死海岸邊沙漠裡的峭壁上,它也是以色列重要的考古遺址。在公元66-73年間,在羅馬管轄下的猶太人起義反抗異族的統治,最後功敗垂成。薩大就是起義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根據地。

薩大本是希律王的行宮所在,希律王曾在此大興土木,將此地做為危急時的避難所。希律王在建築方面的計畫周密,在馬薩大設置了倉庫、蓄水池、宮殿等。結果在羅馬人攻打耶路撒冷時,一些猶太反抗軍便佔據了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和羅馬軍長期抗戰。

6/16/2014

Day 5: 昆蘭(Qumran)


昆蘭位於死海的西北角,本是藉藉無名的沙漠地,但自從1947年在這裡的山洞中發現了最古老的舊約聖經手抄本後,昆蘭便成為名聞遐邇的地名了。這些手抄本的發現其實頗為奇特,一位牧羊少年的羊跑進了山洞,少年丟擲石頭進山洞要趕羊出來,不料卻打破山洞裡的瓦罐,瓦罐中便藏有手抄本。之後考古學家陸續在附近的山洞中找到類似的瓦罐,四萬份書卷和書卷殘篇因而得見天日。由於昆蘭的地理位置靠近死海,這批約兩千多前抄寫的書卷,便被稱為死海古卷。

在往昆蘭的途中,我們經過許多乾旱無水之地,其中看到貝都因人的暫時住所。貝都因人是在沙漠曠野中逐水草而居的阿拉伯人,他們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只要有帳篷便可四處為家。駱駝是貝都因人很重要的交通工具、貨幣單位和營養來源,所以貝都因人自稱為駝民。

6/11/2014

Day 4: 以色列博物館(Israel Museum) + 獅子門(Lions’ Gate)


接下來我們造訪了毗鄰而居的兩座博物館:聖經之地博物館(Bible Lands Museum)以及以色列博物館(Israel Museum)。聖經之地博物館主要展品都與聖經提及的民族或人物有關,像是古埃及人、迦南人、非利士人和波斯人等等,我們去的時候碰上的是大希律王特展。大希律王在聖經裡赫赫有名,託東方的博士告訴他主耶穌下落的是他;因找不到主耶穌而下令格殺兩歲以下小男孩的也是他。雖然他為王時在建築方面有些功績,但他魚肉百姓、苛待下屬、行事心狠手辣,使得史家對他的評價頗差。

6/08/2014

Day 4: 耶路撒冷考古公園 (Jerusalem Archeological Park)


我們下一站要去往耶路撒冷考古公園,那裡同樣有許多珍貴的考古資料,為聖經的記載提供了佐證。在前往耶路撒冷考古公園的途中,我們行經一條路叫做上行之路,這是從前以色列人去聖殿敬拜走的路,一路上是石頭的樓梯台階,從西羅亞池開始一直到聖殿山。以色列人在一步步往上爬的同時,一邊唱著詩篇裡的上行之詩。

上行之路如今只挖掘出一小段,不過原有的階梯有些仍保存得很好。從路上放置的大圖片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帶著要獻給神的牲畜和農產品,爬著階梯一步步往聖殿前行。在圖片前面保留的幾級台階,更是上行之路原始的階梯呢!

5/31/2014

Day 4: 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 + 西羅亞池(Pool of Siloam)



希西家水道入口有塊板子讓人得知水深

到聖地旅遊是十足的知性和靈性之旅,比較輕鬆的時刻除了在死海漂浮之外,大概就屬希西家水道了。希西家水道是位於大衛城地底下的水道,一般相信它是在希西家為王時修築,故而得名。當時耶路撒冷的供水主要依賴城外的基訓泉,要是敵人來攻時切斷水源,以色列人便只有束手就擒。根據歷代志下32章的記載,希西家為了防範亞述可能會切斷水源,便事先將基訓泉的水引到城內,注入西羅亞池,並塞住城外的泉源口,讓敵軍無水可用。考古發現的水道正和這段記載脗合。

5/26/2014

Day 4: 大衛城(City of David)


大衛城是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發展的起點,大衛王建都於此,並在這裡建立宮殿,所以它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極為重要。大衛城位於今天的耶路撒冷城內東邊,現在主要是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區域,附近有個叫做Silwan的村落。

詩篇125:2說:「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只有來到大衛城,也就是詩篇寫作當時的耶路撒冷,才會體會到這句經文的真實。放眼望去,大衛城周邊的確每個方向都是山,為聖城提供了自然的屏障。

5/19/2014

Day 3: 花園塜(Garden Tomb)


到聖地旅遊的必到景點是花園塜,因為許多人相信這是耶穌埋葬和復活的地點。但這種看法是從19世紀中葉以後才逐漸有人提出,理由之一是這裡的山崖好像頭顱的形狀,所以被認為就是聖經所說的各各他(意即髑髏地)。但在此看法之前,教會傳統的見解都主張聖墓堂才是正確的地點。在新看法提出之後,一批英國的基督徒就集資把花園塜附近的花園買了下來,自此這裡便成為許多基督徒敬拜和默想之處。


有著骷髏臉的山崖

5/15/2014

Day 3: 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


許多人都知道主耶穌曾預言彼得在雞叫以先,會三次不認主。果然彼得在第三次否認與主有關連時想起主的預言,便為自己的軟弱痛哭,之後悔改重新跟隨主。為記念彼得的軟弱、痛悔和主的慈愛憐憫,有人就在這些事發生的地點建造了這座雞鳴堂。

位於耶路撒冷錫安山的雞鳴堂附近景色優美,教堂屋頂的十字架上頭,有著一隻金色的公雞。教堂內一些藝術作品都圍繞著彼得背離主這件事。一道鐵門上刻著路加福音22:34的記載: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另外在庭院中有個雕塑有羅馬士兵、彼得和婦女,也是根據聖經的記載,使女指出彼得是耶穌的跟隨者,彼得否認。雕像頂端有隻大公雞,標示著彼得的軟弱跌倒。雕像的底部寫著拉丁文 “Non novi illum”,意即「我不認得他」,讓人看了有些心酸。

5/14/2014

Day 3: 希律宮(Herodium)


希律王是聖經裡惡名昭彰的人物,他欺騙前去朝拜主耶穌的東方博士,說他也要去拜主,而且在找不到主耶穌的下落後,下令屠殺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孩。在讀聖經時總覺這希律王是個笨蛋,不是嗎?政治人物不都是工於心計的?怎麼會叫東方博士回來通報主耶穌的下落,就放心他們真會如此做?不應該派出密探緊隨在後以防萬一嗎?

直到來到聖地,才明白希律王其實擁有建築長才,而且思慮精密、要求嚴格,並非笨蛋。我們前一天才去過的西牆隧道是在他在位時興建,現在造訪的希律宮也是他任內的傑作。希律宮位於耶路撒冷以南的沙漠中,希律王下令在荒漠中最高之處蓋起兼具行宮和防守要塞的建築,目的在炫耀也在享樂。宮殿包含了幾棟高達七層樓的建築,庭院、宴會廳、羅馬劇院、高級浴室等應有盡有。可惜希律宮後來遭到破壞,僅餘斷垣殘壁讓人憑弔。

5/12/2014

Day 2: 伯利恆主誕堂(The Church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


走完了苦路後,我們朝位於伯利恆的主誕堂出發。離開耶路撒冷時,我們行經其中一個城門約帕門(Jaffa Gate),導遊特別用這道城門來解釋馬太福音19:24的「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她說,在古時候太陽下山後,城門就會關起來,留下一道小門供人進出,即所謂的針眼門。針眼門不算非常窄,但是門檻很高不易跨越,尤其是如果還有駱駝背負著貴重財物,根本就進不去,所以財主若不捨棄財物,是進不了城門的。當然這是諸多解釋中的一種,亦有人持反對意見。

4/30/2014

Day 2: 苦路(Via Dolorosa)



耶路撒冷有條著名的苦路,是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在世走過的最後一段路。苦路的拉丁文是Via Dolorosa,英文Way of SufferingWay of Sorrows,中文有時也稱為苦傷之路。天主教為了紀念主耶穌的受難,便在這段路上標出了14個站,讓人思想祂為我們所受的羞辱和折磨。這些站有的有聖經依據,有的是依當時景況而作的想像和推斷。在500公尺長的苦路上沿途都有標示,有些站還建立了教堂。

第一站是彼拉多將主耶穌被定罪的地方,如今這裡是所阿拉伯學校。第二站是主耶穌遭鞭笞和背起十架的地方,距離第一站很近,僅隔一條街。現在這裡是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旁邊還有個定罪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定罪堂的祭壇正中有張油畫,描繪著主將要背負十架的情景。

4/22/2014

Day 2: 西牆隧道(Western Wall Tunnel)



離開了聖殿山,我們前往西牆隧道,途中經過較為破舊凌亂的回教徒區,也經過較乾淨整齊的猶太區。經過猶太區時還看到一座巨大的金燈臺,它高達2公尺以上,用了43公斤的黃金打造。其實猶太人自聖殿完全被毀後,已不知聖殿裡很多器皿長什麼樣子,好在有學者鍥而不捨地研究,才得以將金燈重現於世人眼前。
經過喧囂的市集前往西牆隧道。

4/18/2014

Day 2: 聖殿山(Temple Mount)



聖殿山是個牽動很多人敏感神經的地點,因為它是猶太教、回教和基督教這幾大宗教的聖地,並猶太、巴勒斯坦民族衝突的核心。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相信,聖殿山是亞伯拉罕獻兒子以撒給神的地方,而且末後的聖殿將重建於此。但回教徒則認為亞伯拉罕在這裡獻的是他們的祖先以實瑪利,使得此地多年來爭端不斷,相當不平靜。
我們循前一天往哭牆的路,從一條搭高的木製通道往聖殿山。由高處俯瞰到哭牆和前一天有所不同,似乎有特別的儀式在此進行。導遊說那是13歲的猶太少年都要經過的成年禮,每星期一和四舉行。聖殿山現在由回教徒管轄,未上聖殿山就有管理員兇巴巴地來檢查我們的衣著,我穿著平口領短袖的T恤都過不了關,好在有團員慷慨借出備用的薄外套,把手臂遮了起來。上了聖殿山,見到很多白色的遮陽傘,回教徒們分男女一堆一堆地坐著,此等陣仗是我們2008年來時未見的,原來此時正值他們的齋戒月。大家開玩笑說來對了時候,因為回教徒應該不會在齋戒月大動干戈,所以我們很安全。

4/02/2014

Day 1: 哭牆(Wailing Wall)



哭牆又叫西牆,它是到以色列旅遊的必訪景點,因為它對猶太和基督信仰均意義重大。以色列歷史上有幾次建聖殿,所羅門王建了第一個聖殿,但聖殿後來毀於巴比倫人之手。上帝感動所羅巴伯重建聖殿,大希律王時期又加以整修擴建,後來聖殿在主後70年被羅馬將軍提多的軍隊摧毀。如今的哭牆便是聖殿僅餘的外院西邊圍牆,這塊地將近兩千年一直歸外族管轄,直到1967年以色列打贏了六日戰爭,才把這裡奪回來。許多猶太人會來到此地,為著聖殿被毀、為著國家民族遭受的苦難而撫牆痛哭、流淚祈禱。
前往哭牆有不同的路徑,在耶路撒冷舊城的城門之中,糞廠門(Dung Gate)距離哭牆最近,也最方便車行。在路上我們碰見一群以色列的小女生,她們面對鏡頭很熱情地擺好姿勢,露出燦爛的笑容,讓人很難把她們和以色列危險的處境聯想在一起。

3/30/2014

Day 1: 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 +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下,耶穌在最後晚餐之後,和門徒一同來到這裡禱告,後來猶大帶了人來抓主,也是在這裡。客西馬尼意即榨油機,因為當時園中種有許多橄欖樹,橄欖可以拿來榨油。直到今日,園中仍有多株橄欖樹,而且樹上仍有橄欖。科學研究顯示,其中有幾棵樹甚至已高齡近一千歲。園中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主耶穌上十字架前的祈禱:「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客西馬尼園園中景致

3/28/2014

Day 1: 橄欖山(Mount of Olives) + 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 Church)



經過了長途飛行和舟車勞頓,我們抵達了耶路撒冷。在餵飽肚腹後,開始我們的第一站──橄欖山。橄欖山並非很高的山,僅有約800公尺高,但在此可將耶路撒冷城盡收眼底。新約聖經記載耶穌經常在橄欖山禱告並教導門徒,最後並在山下的客西馬尼園被抓。從這裡遠遠可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屋頂,那是位於聖殿山上的大磐寺(Dome of the Rock)是一座回教的清真寺。
遠眺聖殿山上金頂的大磐寺(Dome of the Rock),相片下方是猶太人的石棺

3/10/2014

聖地遊蹤行程安排


                                                                                                                                                                               到訪時間:July 2013



到聖地耶路撒冷旅行是許多基督徒夢寐以求的事,我和老公在2008年去了一次,但一下接收太多資訊,腦袋瓜實在消化不良。2013年教會弟兄姊妹又發起另一次的聖地之旅,這次除了到訪以色列一些重要的景點,還加上義大利、德國和瑞士等在基督教信仰歷程裡影響深遠的國家。雖然去了四個國家,不過行程的重點仍是在以色列,所以此行也就定名為2013聖地遊蹤。

2/12/2014

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 Indiana)


                                                                                                                                               到訪時間:August, 2010

遠眺印第安納州州府建築的主體。


在全美的50個州府所在地中,哪一個地名擁有最多音節呢?這是前幾天我和老公玩的常識遊戲。他的答案是佛爾蒙特州的蒙佩利爾,加州的沙加緬度,或是佛羅里達州的塔拉哈西,全都是4個音節的字。答案揭曉,是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共有6個音節!這個首府的名字若不先想一下再唸,很容易會把在「納」字上的重音唸在錯的音節上。
印第安納州位於美國的中西部,該州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沒有什麼高山峻嶺或湍流大川,因此也就沒有太多令人驚嘆不已的自然景觀。印第安納州的首府是第一大城市印第安納波利斯,人口約有82萬,在中西部算是頗具規模的了。
從建築藍圖看到,州府建築呈十字架的形狀,以主體居中,向東西南北伸出去四個翼。主體的頂端和多數的州府一樣,採用圓頂的設計。據說建築時在房角石挖了個洞,洞中收藏了極具意義的物品,其中包括印第安納州本身出產的一些穀物還有聖經。也許是因為該州的先民們很重視基督教信仰,在其他某些州府建築看到的男女神雕像,在此均不復見。
記得從小政府機關和各級學校到處都掛有國父遺像,很多時候還要對著遺像鞠躬。來了美國,卻鮮少看到哪裡掛著國父華盛頓先生的畫像,連公家機關亦如是。我們走訪的州府也不少了,直到我們來到印第安納州州府,這才第一次見到華盛頓的雕像,只能說美國畢竟和我們國情不同。印第安納州的人似乎頗為飲水思源,他們將華盛頓和哥倫布的雕像分別立於州府的正面和側面。

州府建築前矗立著美國國父華盛頓的銅像。

州府建築側面的樹蔭下是哥倫布的雕像。


州府不遠處有個著名的戰士紀念碑(Soldiers’ and Sailors’ Monument),紀念在過去戰爭中參戰的印州官兵。它的外表頗為壯觀,有高塔和噴泉,很多人坐在台階上小憩。塔內有樓梯可達頂端的觀景台,塔的底部是南北戰爭博物館。博物館共有四個面,每一面象徵著南北戰爭(1861-65)的一年,相當有意義。

與州府建築對望的戰士紀念碑。






2/04/2014

密西根州蘭辛(Lansing, Michigan)


                                                                                                                                                   到訪時間:August, 2010
隔街遠眺密西根州州府的全貌。

密西根州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五大湖區。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汽車工業發達,以及它擁有一所很厲害且很難申請到的密西根大學。汽車工業的重鎮是底特律,它同時也是密西根州最大的城市。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總部都設於底特律。雖然密西根擁有其他的經濟來源,但畢竟汽車工業仍為大宗,在經濟不景的時候,該州失業率便節節攀升,名列前茅。底特律更在2013年申請破產,而且按城市的規模及負債的金額,底特律都破了記錄。所以專家說不要把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是有其道理的。
密西根州的首府是蘭辛,它雖然人口在密西州僅居第6,但卻是該州的政治、教育、文化和工商業中心。密西根州的州府和多數的州府一樣,有著圓頂的設計。不過雖說多數是圓頂,但圓周的大小各有不同,這個州府的圓頂圓周就較小。國旗和州旗杆下方有個美國印地安人的雕像,她的名字叫密西根。她的左手拿書,右手拿著地球,身邊還有一些代表密西根經濟的圖樣,像是農具。目前州政府的行政單位和參眾兩院都在這棟大樓裡辦公。州府建築少不得有個廣場,附近的環境還算清幽。州府前矗立著Austin Blair的銅像,他是密西根州在南北戰爭時期的州長,以反對奴隸制度和倡導人權而出名。  
州府建築前矗立著前州長Austin Blair的銅像。
站在兩個柱子間,想像參孫推倒神廟的氣勢。


我們在蘭辛免不了去超級市場補充民生所需,意外地去到這家超市,擁有超強的麵包陣容!這裡的麵包真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它們一一陳列在架上,足足有三大行,可惜相機的角度不夠廣,不能完全呈現這些麵包帶來的強烈震撼!
前所未見的超強麵包陣容!

愛麵包的人應該很想搬來此地。
除了麵包,還是麵包